12月22日,
《四川日报》10版“法治四川”
以《法治护航 让鱼类洄游“生命通道”更畅》
《沐川检察:推行基层巡回检察服务群众“零距离”》为题
聚焦犍为县人民检察院、沐川县人民检察院
在生态保护和服务基层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相关报道如下↓↓↓
犍为检察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打造鱼类生态法治保护品牌
法治护航 让鱼类洄游“生命通道”更畅
犍为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与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现场勘查,收集公益诉讼线索。 本版图片均由犍为县人民检察院提供
犍为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图为检察干警向岷江干流投放鱼苗。
近日,犍为县人民法院宣判当地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责令当事人在承担渔业损失费的同时,向岷江投放鱼苗进行生态修复。
在这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鱼类生态法治保护品牌——“鱼跃龙门”的检察官进行了大量的取证调查工作。“鱼跃龙门”品牌由犍为县人民检察院、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于2020年共同创建。
两年多来,三方携手,不仅为洄游的鱼儿打通了生命通道,还共建了西南最大的“生态鱼道+增殖站”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双基地,唤起更多人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护航一个重点工程
打造品牌,为生态保护提供法治支撑
“把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工程比喻为龙门,鱼儿越过龙门完成洄游产卵的繁衍生息之旅,正像是‘鱼跃龙门’一般。”犍为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坤向记者介绍“鱼跃龙门”所蕴含的寓意。
2015年12月25日,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重大项目对于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工程有重要的配套生态工程,即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鱼道和增殖放流站组合。据了解,以往建设大坝也会匹配鱼道,但都是阶梯状的工程鱼道,鱼类逾越困难。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专家设计的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工程配套生态鱼道,则模仿自然河流,再现自然水道。
犍为县人民检察院调研后认为,航电企业、科研机构对于鱼类生态保护的目标,和检察机关能动履行公益诉讼职能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将检察监督与工程建设、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打造长江上游鱼类生态法治保护品牌,为国家战略工程的生态保护提供法治支撑,必将实现共赢。经过充分沟通,航电企业、科研机构欣然加入,共同守护这条连接成渝两地、长达162公里的岷江“黄金水道”。
建立一项共护制度
“河长+检察长”携手推进
2020年5月22日,“鱼跃龙门”品牌正式发布。两年多来,这一品牌充分发挥生态航电、公益检察、科技保障优势,建立起了“河长+检察长”联席会议制度,已成为一张检察护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法治名片。
杨坤表示,这一品牌着眼于服务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通过检察、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和生态服务支撑。除落实“河长+检察长”联席会议制度外,当地还选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骨干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水域污染评估、赔偿数额确定等工作。
2021年9月,检察院就生态鱼道使用和增殖放流问题向有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对相关情况加强监管,促进流域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安全。在多方努力下,有关单位很快出台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已于2022年1月完成整改。
这是“鱼跃龙门”品牌工作创建以来,犍为县人民检察院发出24件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一个缩影。其间该院共刑事起诉25件46人,追索生态修复费200余万元,收缴渔具800多件,排查渔获物500余次。
此外,由“企检研”三方共建的鱼类保护科研小组所打造的百亩鱼类增殖放流站,已增殖放流国家Ⅰ级(长江鲟)、Ⅱ级重点保护和其他鱼类共13种40余万尾,珍稀鱼类投放种类和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打造一张宣传名片
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今年4月,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仿生鱼道观察室内,玻璃幕墙上肉眼可见两条长鳍马口鱲(俗称“桃花鱼”)正逆流而上。“鱼跃龙门”品牌项目创建以来,已通过过鱼监测系统捕捉到多种鱼类清晰的过鱼影像,“鱼跃龙门”品牌创建工作已见成效。
杨坤希望,这样美好的景象,能让更多人看见。在他看来,“鱼跃龙门”法治品牌更应该成为检察机关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宣传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建设中的西南最大的“生态鱼道+增殖站”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双基地成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杨坤介绍,这个基地在硬件层面由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仿生态鱼道构成,建设完成后,访客可以通过仿生鱼道观察室近距离观察鱼类洄游,同时在检察官的指引下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对长江保护树立起直观的印象。在软件层面,基地设计了卡通IP形象达氏鲟“阿薰”、制作了普法宣传剧本《阿薰的洄游之旅》,通过宣传鱼类种群、相关法律等知识,向公众直观展示“鱼跃龙门”品牌形象。
今年4月22日,“鱼跃龙门”品牌项目所涉及的仿生鱼道和鱼类增殖站,被同时授予“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乐山市检察机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教育基地”等6块招牌。品牌被写入乐山市委政法工作要点,作为全市依法治市特色工作,被乐山市委上报省委。
杨坤表示,未来“鱼跃龙门”将以科学研究为保障,以法治建设为引领,将生态鱼道、鱼类增殖站及库区水域打造成集水生生物保护、救护、繁育、研究、生境修复、宣教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全力推动品牌建设,为实现法治实践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融合创新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沐川检察:推行基层巡回检察服务群众“零距离”
“老王,是我糊涂,为了一点事儿,影响了邻里感情。”“老曾,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后我们还是好邻居,大家还要相互帮衬。”近日,乐山市沐川县底堡乡曾经势如水火的邻里二人终于在巡回检察组承办检察官、检察联络员、政府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就两家土地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握手言和。
“本来两家并没有什么大矛盾,却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解处置,导致矛盾在6年时间里不断升级,甚至产生肢体冲突。”沐川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唐田告诉记者。
检察机关如何依法能动履职,促进诉源治理?如何及时了解群众期盼,将群众诉求、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状态?沐川县检察院着力开展基层巡回检察工作实践。
沐川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芳玉介绍,检察院成立了4个巡回检察组,在全县13个乡镇挂牌巡回检察站,聘请乡镇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干部、人民监督员等164人任检察联络员,形成县检察院统一组织、巡回检察站具体实施、检察联络员积极参与的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李芳玉表示,通过前移工作关口,发动基层力量,使得群众有困难能找到检察院,检察院也能够全方位收集社情民意,为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有力抓手。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如何进一步汇聚治理合力,尽最大努力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是沐川县检察院对基层巡回检察工作更深层次的探索方向。
今年8月5日,沐川县富新镇新塘村“有事来协商”与“基层巡回检察”协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联席会暨授牌仪式举行,标志着检察+政协共同助力基层治理模式正式开启。
“在基层巡回检察试点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工作既需要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也需要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唐田介绍,沐川县检察院与该县人大办、政协办、县委政法委、司法局、税务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会签制度机制10余个,实现基层巡回检察与“人大代表之家”“有事来协商”等平台有机融合,形成了检察+人大、检察+政协、检察+行政、巡回+网格的协作模式。
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如今,沐川县已构建起“县委领导、政法委统筹、检察院主导、乡镇部门协同、检察联络员参与”的基层巡回检察工作格局。今年7月,乐山市检察院印发《乐山市检察机关开展基层巡回检察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11月29日,乐山全市基层巡回检察现场会在沐川召开,标志着基层巡回检察这项创新工作在乐山全市基层检察院全面铺开。
(编辑:吴豪文)